我们将回溯历史,探寻早期航空事业藏在岁月里的探索与坚守,是如何打造今日辉煌的最初基石;我们会聚焦产业支撑,解析航空航天产业领域全产业链研发的体系突破;我们会关注人才培养,记录科研一线人才攻坚克难,为长春航空航天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我们更会梳理政策推动,细数那些助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与扶持举措,为长春航空航天产业的腾飞扬起稳健的风帆。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历程,在回顾中汲取力量,在探索中展望未来。
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长春,这座被誉为“新中国汽车工业摇篮”的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向“航空城”迈进。从“汽车轰鸣”到“战机呼啸”,长春实现华丽转身的背后,是深厚的航空底蕴、强劲的产业支撑、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推动。
长春与航空的缘分,要从“东北老航校”说起。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俗称“东北老航校”)在吉林通化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后在烽火岁月中历经多次辗转,最终落址长春。它开创了人民军队培养航空人才的先河,为人民空军的创建和发展、为新中国航空事业和民航事业的奠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写了中国航空史上光辉篇章,也开启了中国人的“航空梦”“空军梦”。
2004年6月,空军航空大学由原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空军第七飞行学院和空军第二航空学院合并组建,承接起“东北老航校”的使命,持续为国家培养输送大批优秀的航空人才——他们忠诚守护着祖国万里长空,也让长春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军飞行员“第二故乡”。
自2011年起,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已在长春成功举办多次,每一次都吸引了无数目光。飞行表演中,一代代战机在空中翱翔如龙,展示着精湛的飞行技艺;地面展览上,各类先进的航空装备和技术一一亮相,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航空的魅力。空军航空开放活动不仅展示了人民空军的建设发展成就,也让长春的航空文化深入人心,成为长春打造“航空城”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石 。
如今的长春,在航空航天产业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构建起较为完整的航空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在航天领域,长光卫星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卫星星座,是我国第一个以省份命名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并且实现了商业化运营。截至目前,“吉林一号”已发射超百颗卫星,其分辨率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涵盖了国土资源监测、智慧城市建设、农业估产、林业监测等多个方面。随着长光卫星信息产业园二期的建设推进,未来,这里将进一步做大“吉林一号”全国最大的商用卫星产业集群,助力长春在航天产业领域持续领跑。
在航空装备制造方面,长春也拥有众多实力强劲的企业。通视光电的察打一体型飞行器两轴四框架伺服稳定吊舱广泛应用于森林防火、高速路网日常巡检和应急搜救等领域;吉林省翼启飞科技有限公司的翼指挥系统,利用无人机高空视角,为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等提供实时视频支援和决策依据。此外,还有众多上下游配套企业,共同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目前,长春市已培育了一批优质龙头企业和几百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航空航天产业总产值不断攀升。
除了航空航天制造业,长春在低空经济领域同样积极布局,抢占发展先机。不久前,国内首个低空行业大模型在长春发布,长春市低空飞行服务指挥中心落位净月高新区。目前已建成多座宝莲灯智能无人机巢,年底前还将再添几座指挥中心,实现对无人机的实时监控,应用场景涵盖电力巡检、消防应急、智慧城市、农业、林业、文旅等多个领域。未来,随着低空大模型试点的不断成熟,有望吸引人工智能、无人机制造、智慧物流、新兴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和人才汇聚长春。
2023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成为长春航空展的支持单位,进一步提升了展会的规格和品质。近年来,长春航空展的观展人数、展馆面积、展品数量、全网热度等多项指标屡创新高,已成为集空中飞行展演、装备静态展示、航空产业论坛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有力推动了长春“航空城”建设,带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今年,长春将继续举办航空展,目前,长春航空展主场馆长春航空文化展示中心已建成,蓝天公园已建成开园,展会更加值得期待,观众观展将更加惬意。
来源:长春航空展订阅号
初审: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