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执行力的内涵
“执行力”一词最早流行于国外企业界,是由美国资深的企业家保罗·托马斯和企业管理学家大卫·伯恩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执行力就是“做”的能力,即企业选用合适的人去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好的能力。执行力在企业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执行力”一词逐步由企业向政府延伸。200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领导干部是依法行使一定职权,代表国家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人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是构成政府执行力的基础,政府执行力说到底,取决于领导干部的执行力。那么,什么是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呢?
领导干部执行力,就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以及上级指示、决定、命令,从而实现预定目标和任务的能力。具体说,就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就是把握规律、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就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狠抓落实、坚决完成任务的能力。一句话,执行力就是将思想转化为行动、把理想变成现实、把计划变为成果的能力。从领导干部执行力概念可以看出,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领悟力。领导干部只有充分理解政策的重大意义,才会自觉地、坚定地、持之以恒地去执行;只有深刻领会政策的精神实质,才能完整准确地去执行,达到预期效果。否则,执行就会发生偏差,就可能南辕北辙。同样的政策环境,为什么有的地方发展快,而有的地方发展慢,就是因为对政策和环境的理解领悟不一样。
二是实践结合力。它要求领导干部一方面要了解“上情”,也就是充分领悟上级政策或决策的目的和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理解“下情”,把握本地区、本部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去“结合”。政策结合力是执行力的核心,结合力强不强,结合点找得准不准,直接影响执行力的强弱。
三是团队建设力。一个领导干部的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团队得到弥补,而一个强有力的个人却可能因缺少强有力的团队支持而黯然失色。一个组织、一个单位、一个班子就是一个团队。只有优秀的团队才能有强大的执行力。打造一个执行力强的团队,是政策执行的保证。是否善于与人团结共事和精诚合作,是衡量一个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关键。
四是协调沟通力。执行力是一种服从,但绝不是消极、被动和盲目的服从,而是理性的服从,是建立在主体能动作用基础上的服从。领导干部要善于打造多元的执行沟通平台,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吸纳各方面的真知灼见,扩大决策的群众参与面,善于疏通执行过程中的梗阻。
五是过程控制力。过程控制力是一种约束力、监督力和惩治力。领导干部在执行中的过程控制力直接关系到政策是否变形、落实是否到位、群众是否认可。领导干部执行过程控制中,必须以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必须讲成本、讲质量、讲效益,真正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
二、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意义
管理学中的格瑞斯特定律指出:“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才能奏效。”“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孔子在《论语》中反映出的古代文化“执行”的思想。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执行和落实的结果,没有执行和落实作保证,再好的战略也只是一句空话,再好的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再好的制度也只是一种摆设,再好的目标也只是一个理想。 一个地方的发展也是一样,只有意图、决策、战略不行,最重要的是执行。执行有力、执行到位,就会事半功倍;执行不力、执行不到位,就会一事无成。
(一)提高执行力是有力推动我局工作的现实需要。执行力是构成一个单位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执行力强,就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执行力弱,势必贻误发展,影响建设。
(二)提高执行力是密切党和政府同群众关系,使发展惠及民生的重要保证。对于党和政府来说,执行力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没有执行力,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公信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更加迫切多样,惠及民生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对政府执行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办事不力、工作不实,就会严重降低党的政策的威信,惠及民生的工作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从世界范围公共行政改革来看,各国都把提高行政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力求通过提高行政执行力有效解决政府效能问题,通过提高政府公信力解决政府诚信及与公民的关系问题。党员干部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中心,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要切实改进作风,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努力为群众干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这既是转变作风的具体体现,也是使发展真正惠及民生的重要保证。
(三)提高执行力是着力解决当前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与新要求不适应问题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的执行力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生命力。当前,全局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但是也应当看到,与发展的任务、群众的需求相比,一些党员干部在执行力上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党员干部执行标准不高,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满足于发文件、听汇报、作指示,热衷于上报纸、上电视争彩头、出风头;有的党员干部口号提得很响,但只限于说在口上,写在纸上,念在会上,执行力度不大;有的干部执行办法不多,习惯于“老套路”,习惯于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处理问题,习惯于用简单的行政手段解决矛盾;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只是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委、政府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如不抓紧认真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转变作风抓落实,勇挑重担,敢担责任,真正担负起推动惠东加快发展的历史重任。
三、提高执行力应把握的着力点
(一)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执行力。
(二)提高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执行力。
(三)提高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各项规定的执行力。
(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执行力。
四、提高党员干部执行力的基本要求
(一)要树立正确的执行理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理念是行动的基础与核心,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提高执行力的内在动力。党员干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和有效性;要树立“拒绝借口,无条件执行”的执行理念,培养执著的执行意识;要树立“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执行理念,培养创优的执行意识;要树立“迅速反应、立即行动”的执行理念,培养雷厉风行的执行意识。
(二)用学习创新的成果充实执行力。提高执行力光有一种“精神”是不够的,还要善“谋”、善“干”和干成事。只有自身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才有执行的底气和勇气。在知识膨胀的时代,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对新知识、新观念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到执行力的发挥。为适应发展新形势新任务,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驾驭市场经济、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提升协调各方关系、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提升坚持公平正义、依法行政办事的能力。特别是要大力提高改革创新、增强实效的能力。只有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勤奋学习,加强知识积累,思想才会不断丰富,执行力才会不断提升。
(三)改进执行的方法和手段。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也是提高党员干部执行力的真谛。一要增强法治观念,坚持执行手段的合法性。二要上下结合,善于做好群众工作。三要统筹兼顾,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四要改革传统陈旧的执行方法。
(四)要用科学管用的制度保障执行力。建立健全一套量化管理、责任明确、考核有据、奖罚分明、科学有效的制度,是提高执行力的根本保证。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执行力,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制度创新,把制度建设作为解决执行不力问题的关键环节。一是建立健全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二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